开馆时间 9:00-18:00
闭馆时间 周一闭馆
电话:010-84303938
010-84200098
邮编:100103
网址:www.5artcenter.com
地址:北京朝阳区顺白路一号地
国际艺术区5艺术中心
备案号:京ICP备05031024号
前言
面对此时代的激荡,艺术家不得不经历一个“虚空粉碎”与“凝神归一”的过程,前者是把一切已知的经验都归零清空粉碎掉,后者则是一个重新聚集生命能量回归当下灵心的过程。如此的转换,一定有着生命的秘密,一如禅宗或灵修过程的“明心见性”和“悟后起修”,伊玄这些年来的几大系列作品的创作就是如此。
伊玄多年的艺术实践从多元文化的融合回归到中国母体文化的心源:以道家的玄心和禅宗的觉照修心为出发点,通过自身书写性的简化,转向日常功课禅观式的书写,最后走向“一味”的涵泳节奏。其作品无论油画、水墨或者装置行为都普遍具有一种“止观-冥想”的特质。
伊玄的灵性书写转化方式,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禅道的修行方式现代性转换的意义: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性与禅道的结合,也许可以启发一种新的现代性,即经过精炼提纯书写性的笔墨之后,以内心的当下归一为导向,打开一条新的道路,在形式语言与玄远意境之间建立新的连接,在艺术与生活之间,艺术与宗教之间,确定与混沌之间,已知与未知之间,和光同尘,打开一个“间性”的水墨精神空间,让灵魂得以在其间自由呼吸并且安息。
伊玄的禅观式书写,尤其是“日课”与“一味”两个系列,让我们明确了一条中国当代艺术转化的道路:以内心每日凝神静气的“冥想”简化西方的抽象,以虚淡余味的“间性”转化传统文人画的意境。观照伊玄的作品,让我们的心魂得以凝练,让水墨的余味得以默怀。
夏可君
2015年5月
批评家、艺术家及来宾合影
伊玄的个展开幕后,著名策展人夏可君主持了为时两个小时的学术研讨会,参与此次会议的批评家有:殷双喜、王春辰、刘墨、王端廷、王萌、段君等老师,出席嘉宾还有吴彬、江大海、田卫、刘文迪、宋伶俐、黄炳良、齐廷杰等各界人士。
研讨会就伊玄的禅观冥想艺术及当代艺术与禅道精神相关联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理性的梳理。
策展人夏可君主持研讨,参加讨论的批评家有:殷双喜、王春辰、刘墨、王端廷、王萌、段君等老师
殷双喜老师先发言,抛砖引玉
刘墨老师发言
王萌、王端廷、殷双喜、夏可君、伊玄
王春辰老师发言
刘墨、王春辰、段君、刘文迪、田卫
王萌、王端廷、殷双喜
殷双喜老师
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吴彬先生最后致辞
策展人夏可君评论伊玄【禅观系列】作品
伊玄以佛教心法的艺术转化,就是建立一种静观,此静观来自于对佛像的冥想,观看不是肉眼简单的认知,而是闭目的静心冥想,伊玄的作品一直有着一种冥想的气质,他在美国的个展“冥想与对话”就是如此命名。纵观伊玄禅观体系下的【玄象】、【日课】和【一味】三大系列,我相信伊玄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墨禅一味”之法。
从2007年开始至今,伊玄生发出新的禅观体系中的【一味】系列,这是“水痕一抹荡漾”的另一类日课式灵性书写。
画面上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抹水痕,在画面中间荡漾,分隔画面,但旋即归于平静,只是轻微波浪的震荡,似乎召唤我们去倾听玄奥宇宙的弦音。上下大片留白,中间一抹淡痕,却微波无尽,心思浩淼,但又克制凝缩,这是内心修炼的笔法形态或心态的形式化:一方面是内心脉动与激荡,甚至还有着长矛与金刚杵之相,有着尖锐的触角;但另一方面又要收敛隐忍,缓慢地收拢,亲密地靠拢;在这两种摇摆的心态之间,在紧张与舒缓,在心尖的冲动与心底的平缓之间,形成了这种“一化”或“中间”的构图样态。
伊玄一化式水痕书写的奥秘在于:一方面把传统笔墨简化到墨晕的散开,充分发挥传统墨晕的韵味与晕散的自然水性,形成细微震荡的节奏,形成一种新的气韵生动;另一方面,则是去除了所有形象,那个微妙蔓延的震荡,不断散开又不断收缩,微妙的起伏与呼吸形成了一种新的节律,显化于天地之间动荡不确定的节奏,最终又复归于虚静。
这个作画的过程,让艺术家达到了“慈宁法喜”的如止观禅修一般的“禅悦”感受,把万法归一,又一生万象,都函摄在如“一”的书写之中,以禅宗止观的观照方式,面对变化与动荡却保持意念的觉察和定力,有着荡漾但又有着收敛,在伊玄的作品上,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心灵如何获得自我救度的亦禅亦画方式,这也是一种中国式“归一”与“化一”的当代转化方式。
伊玄的禅观日课式书写,尤其是【一味】系列,让我们明确了一条中国当代艺术转化的道路:以内心的“冥想”简化西方的抽象,以虚淡的“间性”转化传统文人画的意境。
伊玄 艺术简述
我的禅观【一味】系列是07年开始至今与【日课】系列同期展开的水墨实验,以禅修内观“觉照”法门及当下归零放空的心境贯通于整个创作过程,除常规的笔墨宣纸基本材质外,灵心在场的“明觉心”及空气、气流、热能、湿度等非显相物质我视之为同等重要的媒材(心念亦是一种能量)。作画过程心画合一,亦禅亦画, 静观水、墨、纸三者在空气中冲和,无常演化,收放之间以当下灵心直觉及几十年之于水墨涵养的积淀随机而动或随缘而止。 如农人之于植物,人为创造一些利于植物生长环境后充分尊重其生物特性,仅仅退位为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和精心呵护者的助缘角色,其它交由天地任性野生滋养,这种人与天地法界自然和合共作的方式及“有为-无为”的“之间”精神、“植物生长性”等特质在这一水墨系列中得到充分展现。这种体悟源自于多年禅修止观、各地山野行旅及日常农作时对大自然的深观体察。
【一味】系列试图将中国传统母体文化精神特质及30多年消化融合所有东西方文化混元积沉、水性墨韵的曼妙审美、笔墨功力的发散与法度全息浓缩在极简的“一”法中得以呈现。“一”法的画面空间结构呈极简之象又极其精微幻化多变,既向外在虚空无限发散,又向内在聚焦收敛归一,暗合禅道精神“万法归一”、“色空不二”、“空生妙有”的玄妙意旨。画面大量的留白,令亦真亦幻的水气墨象直指虚空无尽处,“空无”与“妙有”阴阳和合,在灵心观照下无常演化生成虚静而空灵的禅境,此状态下创生的“水墨灵物”亦是画者当下空明心境的灵心显化。
道生一,一又演化万法,万法终复归于虚空,法界玄奥,缘起甚深。